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海洋的郵輪、貨船明顯減少了,安靜的大西洋吸引了大量座頭鯨來到巴西東北部沿海高溫水域繁殖。研究人員解釋說,船只活動減少,降低了鯨魚被撞擊的風險,減少了海洋污染,有助于鯨魚發出的聲音不受干擾。
郵輪、貨船上安裝的設備發出的噪音,會驚擾水中游動的鯨魚。聲吶,全稱為聲音導航與測距,是一種利用聲波在水下的傳播特性,通過電聲轉換和信息處理完成水下探測和通訊任務的電子設備。人類應用仿生學發明并使用聲吶已有1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聲吶用于探測海下的冰山,后來廣泛應用于海洋軍事、石油勘探、船舶導航、魚類探測、海洋測繪等領域。然而有確鑿證據表明,人類使用聲吶會對許多海洋生物造成影響,尤其給鯨魚帶來致命災難。
鯨魚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以喙鯨為例,它們是最長和最深潛水紀錄保持者,能夠潛入海洋2900米深處,持續時間長達130分鐘以上。潛入深海時,它們會調節身體的代謝率,心率降低,血液流速變慢,體內存儲氧氣供水下活動。這種經過了數百萬年進化的極端潛水模式,是為了躲避它們的天敵——虎鯨。然而,聲吶和虎鯨發出的聲音非常相似,會引起喙鯨極度恐懼。當在深海想要急切逃離這種聲音的時候,喙鯨心率會加快,組織內的氮氣大量積聚,之后在體內形成氣泡,導致大腦和肺部出血,劇烈疼痛喪失判別能力并最終擱淺。
研究人員對擱淺后的鯨魚尸體進行解剖后發現,它們的靜脈中充滿了氮氣氣泡,大腦也因出血和壓力不平衡導致腦部周圍組織破壞。這種現象與“潛水減壓病”類似。由于水下壓力大于水面壓力,當潛水員在水下停留一定時間后回到水面過程中,如果速度過快,溶解于肌體的氣體來不及隨呼吸排出體外,就會在組織和血液中形成氣泡而導致疼痛、癱瘓甚至死亡。
擱淺海灘對于鯨魚來說基本等同于死亡,即使被送回到水中也很難挽救生命。擱淺后,鯨魚龐大的軀體長時間得不到海水的浮力作用,臟器會遭受巨大的負擔和損傷,體溫驟降,會加速死亡。痛苦的鯨魚只能眼睜睜看著海鷗、食腐動物等捕食者盤旋到來,而人類目前能做的最人道的事情,只能給這些可憐的鯨魚實施安樂死。
除了海上活動對鯨魚生存產生的威脅,人類捕鯨、圈養鯨魚的歷史也由來已久。為了獲得寶貴的鯨油資源,人類過度捕鯨已導致一些鯨魚瀕臨滅絕。盡管《全球禁止捕鯨公約》早已于1986年正式生效,但是近年來有的國家仍然反其道行之,以“科研捕鯨”為名繼續從事商業捕鯨活動。一些鯨魚被獵殺,一些則被高價賣到世界各地的海洋館,以“科普”“繁育保護”名義被圈養起來,從事利益巨大的商業表演。2013年,紀錄片《黑鯨》就揭露了海洋娛樂產業背后的殘酷真相,圈養的生活使虎鯨的健康受到威脅,壽命嚴重縮短,并出現精神問題,最終發生傷人慘劇。
如今,人類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保護鯨魚,但是它們的生存狀況仍然不容樂觀,保護這些大海深處的朋友,看似與我們普通人沒有多大關系,實則不然。作為海洋中體型最大的生物,鯨魚的生存與維持海洋生物的平衡性和多樣性息息相關。保護鯨魚,也是在保護海洋,保護人類自己的家園。(包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