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的話說,高等教育培養質量高起來了。
“我們已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達到4430萬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進入了普及化發展階段。”他說。
而在人才培養上,高等教育更加強調創新。
吳巖說,過去十年,高等教育著力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升國家“元實力”“硬實力”和“銳實力”。
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是提升國家“元實力”。教育部從2009年起實施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如今已經培養出了1萬多名拔尖學生,96%的畢業生仍然在基礎學科領域進行深造和研究工作。“假以時日,他們將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主力軍。”
加快卓越工程師培養,是提升國家“硬實力”。“我們把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作為新工科建設的一個重要核心議題,幾乎所有開設工科專業的高校都參與了這場聲勢浩大的工作。”吳巖表示,幾年間,國家增設了碳儲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等工科本科專業71種,在集成電路、儲能等領域布局建設了11個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教育部還會同工信部、工程院等相關部委部門,布局建設了一批特色化的示范性軟件學院、示范性微電子學院、一流網絡安全學院等專業特色學院,還支持1100多所高校與近800家企業實施了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目前我國工程教育規模居世界第一,整體實力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方陣前列。”吳巖說。
培養一批具有交叉思維、復合能力的創新人才,則是提升國家的“銳實力”。近期,12所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了首批12所未來技術學院,瞄準未來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打破傳統學科專業壁壘,推動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探索未來技術領軍人才培養模式。
“這是我們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做的三件大事。”吳巖強調。
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認為,在人才培養上,中國高等教育正在從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一種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梢钥吹?,創新的理念已成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識,創新人才的培養也正在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場集體行動。新文科、新工科、新農科與新醫科建設和一流專業建設也成為教育優先發展的新平臺和創新人才成長的新平臺。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在成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力量。
謝維和表示,中國的高等教育正走在一條中國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上,正在不斷地把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的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中國的高等教育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高等教育強國的發展目標。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與辦學質量都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好水平。”謝維和指出。(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