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整個消費電子產業萎靡不振的市場表現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結合產業鏈消息,近期蘋果接連砍掉 iPhone SE、AirPods 的產量訂單,國內各大安卓手機品牌今年以來已削減約 1.7 億部訂單,占 2022 年原出貨計劃的 20% 左右,由于消費者信心不足,未來幾個月內訂單有可能繼續減少。
繼手機和 TWS 耳機產業鏈傳出砍單消息之后,新一波砍單潮也已蔓延至 PC 行業。集邦咨詢將原先筆電 2.38 億臺的出貨預期也下修至 2.25 億臺,年減 8%,并預估 2022 年第二季筆電(含 Chromebook)出貨量約 5510 萬臺,季減 0.7%。
在消費電子產業市場表現疲軟的當下,產業鏈廠商經營的穩定性該如何保證?進一步來說,如何開拓并站穩第二增長曲線,也成為消費電子企業面臨的新議題。
消費電子廠商的“第二春”
缺芯、俄烏戰爭的持續疊加疫情反撲等多重挑戰,致使下游需求下滑,尤其是智能手機、TWS 耳機、筆記本電腦、電視等領域更是無法在這次的“砍單”風波中全身而退。如何開拓并站穩第二增長曲線,就成為消費電子企業面臨的新議題。
“在時間的亂山碎石中流過, 兩岸的景致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溪流將流向沃野還是沙漠。”事實上,產業鏈上的部分企業早已開始了第二乃至第三業務的外延式布局。近年來,消費電子企業紛紛向智能穿戴、智能家居、VR、新能源汽車、數字能源、光伏等新業務領域的布局拓展,都從側面證實了企業發力新增長極的動作頻頻,而在消費電子萎靡的環境下,廠商面向新業務領域拓展的趨勢恐怕也會愈演愈烈。
首當其沖的就是從蘋果賺得盆滿缽滿的一眾果鏈廠商。
繼宣布進軍新能源汽車及光伏領域后,今年 4 月,玻璃蓋板龍頭藍思科技發布公告,擬新增 39 億元加碼智能穿戴和觸控功能面板建設項目,并表明智能穿戴業務將成為公司未來重要的業務增長點。目前在智能穿戴領域,其智能手表、智能手環市場正穩步增長。
濾光片龍頭水晶光電 2020 年的定增募資計劃也顯示,除了智能手機端業務之外,公司產品也逐步向智能手表、可穿戴設備、汽車電子、生物識別等領域滲透。
在元宇宙概念持續火熱之時,歌爾股份也瞄準了 VR / AR 賽道。其實早在 2012 年,歌爾股份便開始布局 VR,2016 年又進入 AR 領域,至今十年間,其已與 Meta、索尼、聯想等客戶共同完成多款產品的研發和量產上市。此外,在“4+4+N”發展戰略中,歌爾也指出,目前在積極拓展的一些新業務方向,包括汽車電子、觸覺等。
立訊精密則在與蘋果深度綁定的同時,不斷進行外延式擴張以實現業務的橫向拓展。幾年間,立訊精密從連接器業務,逐步切入消費電子產業鏈、通信領域、汽車電子領域、可穿戴領域、聲學領域、攝像頭模組等領域。今年 2 月,其發布公告稱擬定募資不超過 135 億元,其中將 35 億元用于智能可穿戴設備產線建設項目、15 億元投向新能源汽車高壓連接系統產品生產線建設項目、5 億元投入智能汽車連接系統產品生產線建設項目,均體現了其在智能穿戴、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擴張步伐。
此外,瑞聲科技已經向鏡頭模組 / 3D 玻璃領域延伸,并在非智能手機端,如平板、筆記本電腦等聲學元器件業務拓展,還指出上述業務 2022 年的占比將 2021 年不到 1% 提升至逾 5% 的水平。同時,其還通過投資進入激光雷達領域,以及戰略合作將業務拓展至 VR / AR 領域。
不止是果鏈廠商,消費電子領域企業在以上新領域的拓展步伐也日益加快。
在經歷“脫鏈”陣痛后,歐菲光在穩固核心光學業務的同時,亦積極布局智能汽車、VR / AR、工業、醫療、運動相機等新領域產品等光學光電業務,并力爭提升上述業務的收入占比,打造公司新增長動力。
繼收購安世半導體、瞄準車用半導體賽道后,近期,聞泰科技又拿下 50 億元智能家居項目,目前該項目已正式開始量產并實現常態化出貨??梢?,聞泰科技正試圖從傳統手機 ODM 業務拓展至平板、筆電、IoT、服務器、汽車電子等領域。
射頻前端芯片廠商則卓勝微表示,將深入拓展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低功耗藍牙微控制器產品應用領域,進一步推進物聯網領域產品的市場化進程。
新賽道發展紅利持續釋放
誠然,消費電子廠商在向其他領域的拓展具備較強的產業優勢,不過上述廠商對新業務接連布局,除了展現出廠商發力第二增長曲線的決心之外,也從側面體現出相關行業新賽道的發展紅利。
IDC 最新統計顯示,2021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智能手表、智能腕帶、無線耳機等)出貨量已達到 5.34 億臺,較 2020 年的 4.45 億臺增長 20%,其中智能手表占比達到 23.97%,預計 2024 年智能穿戴設備全球出貨量可達 6.32 億臺。
同時,2022 年 AR / VR 頭戴設備到 2026 年將達到兩位數的增長,屆時 VR / AR 頭戴設備的全球出貨量將超過 5000 萬臺,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 35.1%。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市場空間更勢不可擋,Clean Technica 數據,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乘用車)銷量達到近 650 萬輛,相比 2020 年猛增 108%。預測 2022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 1000 萬輛,市占率則有望首次突破兩位數。
將目光轉至終端品牌廠商,華為和小米幾乎是同一時間開始布局智能穿戴領域,不過小米是低端向高端發展,華為則是全方位協同發展。
先來看小米,其首款智能穿戴產品小米手環,以 79 元的價格俘獲了首批消費者,此后該產品一路更新到第 6 代。除了向智能穿戴領域的智能手表、TWS 耳機產品發力之外,小米還構筑了以手機為核心的 AIOT 生態鏈,相繼往智能家居、出行、生活用品等多領域拓展。
再來看華為,2021 年年報顯示,華為運營商業務和消費者業務這兩大主業營收均出現了下滑,但企業業務實現銷售收入 1024 億元,尤其是新興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 30%。細分產品來看,盡管其手機、平板、PC 三個業務領域的收入出現下滑,但與此同時,穿戴設備、大屏等幾類業務卻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增長,增長率超過了 30%。此外,華為云、智能光伏、煤炭、數字能源、汽車終端等新業務亦有望成為華為的重要增長點。
另外,OPPO、vivo 等國內頭部手機廠商除了在 IoT 場景拓展外,也在車機互融等汽車業務發力。其中,OPPO 在 2021 年就正式推出 OPPO 智行解決方案,目前該方案合作方已超過 70 家。vivo 則在今年 4 月公開了一項自動駕駛相關專利。
對于向新業務領域擴展的消費電子廠商而言,發展“第二增長曲線”雖然有機會帶來業績新增長點,但在行業遇冷的當下,身為智能手機廠商仍肩負重任,在保證自身經營穩定的同時,如何推進智能手機市場的交易活力同樣尤為重要。